以下是关于医用止血钳使用时需注意的安全事项的详细说明,结合新临床规范与操作指南整理而成:
一、使用前准备与检查
清洁与消毒
使用前后需严格遵循医疗消毒程序,使用含酶清洁剂彻底刷洗止血钳表面及关节处,避免交叉感染。消毒后需用无菌纱布擦干,存放于专用灭菌容器中。
注意:镀金装饰的止血钳禁用化学消毒剂,以免腐蚀镀层。
检查器械功能
扣锁装置:确保止血钳锁扣灵活可靠,避免术中意外松开导致出血。齿槽吻合度:检查前端横形齿槽是否完全闭合,防止夹持组织滑脱。钳尖状态:确认无磨损、变形或锈蚀,尖锐度需符合手术要求。
选择合适类型与规格
根据手术部位和出血程度选择止血钳类型:
弯止血钳:用于深部组织或内脏止血,避免夹持血管或神经。直止血钳:适用于浅表组织止血及分离。蚊式止血钳:仅用于小血管或神经周围结缔组织,禁用于大块组织。规格选择:根据血管直径选择钳口大小,过大会损伤周围组织,过小则无法有效止血。
二、操作规范与技巧
无菌操作与握持方法
佩戴无菌手套后,用拇指和中指套入止血钳指环,无名指抵住指环内侧以增强稳定性,避免滑脱。传递时需掌心向上,拇指外展,其余四指并拢伸直,确保器械传递安全。
精准定位与夹持
术前明确出血点位置,避免误夹健康组织。夹持时需垂直血管方向,尖端朝上以减少组织损伤。扣锁力度:轻扣锁扣至“咔嗒”声确认,避免过紧导致血管破裂或过松止血失败。
夹持时间控制
单次夹持时间不超过2分钟,长时间压迫可能引发缺血性坏死。术中需定时松开止血钳,观察血流恢复情况。
特殊场景处理
深部止血:使用长柄止血钳时,需助手协助固定术野,避免操作幅度过大。血管蒂处理:垂直血管方向钳夹,利用止血钳尖端咬合功能减少组织损伤。
三、术后维护与风险防范
清洁与保养
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止血钳,去除血迹后浸泡于专用消毒液中,避免使用硬质刷具刮擦齿槽。定期检查关节灵活性,发现卡顿时需及时维修,禁用暴力操作。
潜在风险与应对
血管损伤:误夹血管可能导致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,术中需立即松开止血钳并评估血管状态。组织坏死:长时间夹持或过度压迫可能引发缺血性坏死,术后需密切观察局部血供。交叉感染:未彻底消毒的止血钳可能传播耐药菌,需严格执行灭菌流程。
四、特殊注意事项
禁用场景
禁止用止血钳夹持皮肤、肠管等非血管组织,以免造成不可逆损伤。有齿止血钳仅用于强韧组织(如肌腱),禁用于血管或神经。
培训与资质
非专业人员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,未经培训者严禁独立操作。定期参加模拟训练,掌握止血钳飞转、变位等高级操作技巧。
应急处理
若术中出现止血钳断裂或锁扣失灵,立即停止操作,更换器械并上报器械管理部门。
五、总结
医用止血钳的安全使用需贯穿术前准备、术中操作及术后维护全流程。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,精准选择器械类型,规范操作手法,并持续关注潜在风险。通过规范培训与经验积累,可很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,保障手术安全与成功。
![]() | ![]() |
官网二维码 | 老站回顾 |